义乌电子商务网讯:物联网?互联网?中国农业互联网+依旧在摸索中前行。农业互联网愈演愈热,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和社会整体氛围的营造,加快了互联网+农业的速度,出现了广泛但不深入的农业互联网应用实践,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进入农业领域。
传统的农业从业者使用互联网、应用电商的热情不断升高。当从浪潮渐渐进入常态,大家也开始思考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些基本问题。
比如农产品电商的启动点、价值点、机会点、核心能力要求到底在哪里?是否电子商务一上线,农产品就上了高速公路,就解决滞销和议价的问题了?并不是!这绝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
其次,今天所做的一切和未来要抵达的目的地之间是什么关系?农业+互联网未来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第一,贸易电商化。不论互联网还是电子商务,首先改变的一般都是生意的方式。农业领域也是同理,首先要思考的是怎么把涉农贸易电商化,比如农产品的买卖线上化。比如农资买卖。农业生产资料的贸易怎么实现在线化?它和农产品贸易在线上有没有一种商务逻辑上的关系?
第二,农业服务在线化。不管是物流、金融还是供应链的体系服务,这三样东西完成了互联网化和电商化后,再“化”其他的环节。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应该是是渐次而为、持续进行,分步行动,最后合围。对农业互联网来说,首先重点突破、形成入口效应的应该是贸易电商化,其次是物流的信息化。
互联网有一个词叫场景,当整个农产品买卖线上化后一定会带来传统交易流程上的交易场景的转移。所以当贸易电商化形成集中度,当贸易的在线化形成常态后,带来的首先是物流的场景转移。今天很多物流型电商之所以不好做,并不是因为物流在线化程度不高,而是物流业务驱动性不强。比如货车都已经上线,可是业务在哪里呢?这就叫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场景。如果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效率就会很高。因为如果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都是各自为政,就很难形成产业融合,或相互激发效益。
当农产品的买卖、农资的买卖等涉农贸易的主要基础性业务,在线化的规模和集中度提高后,首先带来的是物流场景的线上化的转移。当转移后,一定会带来运营的深度。真正的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是靠运营实现的,是靠平台所产生的业务能量来驱动的。它会进一步地把整个物流的过程和供应链的过程通过在线化、信息化的标准制式连接。
第三,生产智能化。随着互联网应用技能的提高,很多具有规模化能力的合作社,会不同程度的实现生产智能化。如在生产方式上加强对自动化机械和智能化设施的使用、设施之间的智能化连接、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生产和流通在流程上的数字化连接等等。
这样,就整个节点而言,通过电子商务化把农产品和农资买卖形成集中度,然后形成用户规模。当农业的主体用户形成互联网集中度、应用集中度后,进一步开始实现传统交易和服务市场的线上化转移。用户先通过买卖形成集中度,然后推动整个服务的场景开始转移,最后是整个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化,并且形成多维、超速的连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所做的都是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也许就达不到产业链通过互联网一体化整合的效应。
如果从贸易、流通到生产环节全部是信息化的,所有环节就会形成可视化和数据传递,最后形成闭环。然后就会产生互联网化的外溢效应,就是行业增值效应、跨界效应。那时候的很多应用甚至都不是今天可以想象到的。所以对于从事农业互联网的公司来说,今天要找到互联网进入农业的入口,对于从事传统农业的来说,今天一定要把自己的互联网应用做起来。这是迎接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当务之急。
农业电商化最基本的问题是要得到解决和突破:
第一,如何创造农业用户的问题。让农民挣钱比让农民花钱更容易获得用户,这叫入口思维。做农业电商,如果要想形成农业用户的集中度,就是帮助农民卖产品是核心。
第二,如何提高农产品交易的效率。农产品买卖问题,既有卖掉问题,也有效率和效益的问题。比如,如果买卖双方的“网格化”程度提高了,都在一个合理的“格子”和距离里发生交易,这叫信息对称带来的效果。所以我们常说,上线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卖掉,而是为了卖出效率和效益。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的方式来运作市场。
第三,交易结构。信息的缺失,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权利的不能实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在整个市场的交易结构中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状态。在传统的市场中,农产品交易不是博弈形成的,而是绝对的单边强势话语权形成的。所以农业电商改变的是交易结构。其次,交易成员的权力和权利要对等。
第四,决策与机制。电商为用户打造的,不简单的是一个买卖的机会。是把所有的买卖双方同构到一个效率区来。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易机会,而是一整套交易机制。作为互联网电商平台,既要会为农产品的买卖双方提供商机,也要会设计机制。方便双方决策和执行。
互联网不是一上线,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对用户而言,做好农业电商需要一定的专业度,就拿人们常说的信息对称来说,要为自己的产品做出合理的信息结构,制定多元化的信息节点,形成丰富的信息标签,才能更容易在陌生人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农业电商中有很多机制其中最重要叫信息能见度。电商不是简单的买卖问题,电商是价值呈现问题;是交互机制问题;电商是交易体验问题;电商是交易流程问题;电商是关系达成问题,买卖是这一切的结果。
交易的本身就是要形成一个势均力敌的精配关系,就像农产品,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形成合适的价格。电商提供的就是怎么样让匹配度的效率和精确度更高,怎么让价值的差别化颗粒可见,这就是机制。
第一个叫透明度。互联网带来的是消费者“主权”的实现,反推过来就是卖家供应商的价值呈现责任。价值呈现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价值本身。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传统农业用户在适用互联网和电商的过程中,存在过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信息披露上不积极或者不充分,就很容易导致买家的不安全感产生。
让买家具有安全感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前提是信息充分度很高,比如证明自己的信用能力是否可靠、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否安全健康等等,这就叫信息充分度。
第二,差别度。首先,差别在哪里?价格的理由在哪里?是区位、气候,还是地理特征?产品、技术还是种子?这种基础条件和生产方式展示的差别性就是价格差别。其次,是信息的展示度。展示程度是不一样的,详情页越充分越好,公信力背书越多越好。电商不是简单的买卖问题,是信任和体验,是价值感知的问题。信息的充分呈现,给农产品贸易带来的是全过程的营销,而不是终端产品的营销,这就是电商带来的改变。
想要应用好农业电商一定要搞清楚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电商业态。一定要分清楚B2B和B2C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业务规模,业务规模带来的是运营成本覆盖能力、运营机制变化和产品差别的变化。比如二者的用户对产品的敏感度和价值点需求有很大差别。B2C平台是以个人消费者为中心,感性,随机、客单小。但B2B用户是机构性的,重决策,客单大,很理性。B2B用户买东西绝对不会通过一句好听的话买单,而是成本及综合效益考量性的。
第二,应用层次。电商是互联网的一种应用业态,一定要把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商运营分开。互联网的应用具备基础性的能力就可以了,但电商的应用和运营却有一定的专业度。要做农产品电商,就需要有识别好电商和差电商的基本能力:
(1)品类运营。电商平台的有一个核心关键就是品类运营。不管是综合性,还是是垂直类的,都要有成行成市的能力。
(2)流量资源。电商平台还有一个核心价值就是流量。有没有流量,如何获取流量是一种能力。
(3)第三方服务能力。有没有服务强度,为买卖提供第三方的服务和机制。
(4)活跃度。用户活跃度、信息活跃度、关系活跃度、交易活跃度。不是“死”电商,是“活”电商。
第三,平台参与。不是上线开户就会有交易,而是还要懂得了解和积极参与电商平台的运营机制。
(1)如搜索优化,用多少个工具、在多少个入口处,让别人找到你的产品。
(2)使用数据、呈现数据、产生数据。
(3)对平台机制和运营活动的参与。
(4)塑造用户价值的“精准度”。找到目标用户、满足和创造目标用户的价值。
农业电商线上结合线下中国最棒的企业升级&转型学习社群
农业互联网不止是考虑线上如何运作,对线下产品的要求同样重要:
条件一、分门别类。既要突出自己产品的特色,又要用“行话”和“普通话”定义自己产品的身份。卖家的本身任务就是要进入卖场,要能迅速通过各种分类体系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让客户更有效率的找到你。
条件二、产品化。产品化分为很多级,分拣的、分装的、粗加工、深加工的等等。但基本的分拣分装和标准化要实现。
条件三、商品化。商品化有三个词,(1)产品价值;(2)差别化;(3)解决方案。
条件四、品牌化。能为目标客户创造意义性的价值。
农业电商趋势与未来中国最棒的企业升级&转型学习社群
电子商务就是用互联网的手段,来形成一个海量的市场。用新型的机制,来充分地呈现价值,高效率地形成关系。用机制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方式,然后找到目标的消费群,在一个高的效率区里面,创造交易关系和交易价值。
互联网化、电子商务化和农业的结合是渐次产生各节点,首先是要让农产品领域的贸易电商化、互联网化。实现有效率,有价值的交易。直至买卖双方,从互联网中受益后,再推动更广泛、深入的互联网和电商应用。最后产生产业的大连接、大融合。
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思维,没有传统的生意,只有传统的人,一切尽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