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外贸数据,最近看上去有点难。
海关最新数据,今年1至2月浙江进出口6913.5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出口5029.4亿元,下降6.4%;
前一段时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空箱率高企频频上热搜。
在今年全球经贸形势变得极为严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由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已经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
今年的外贸,不行了吗?
先来看看浙江外贸企业当下的情况。不少企业反映手上的订单在减少,下单在延迟,大单变小,长单变短,“订单不见了”。外需确实有变化,据WTO预测,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仅增长1.0%,远低于此前的3.4%。然而,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都感受到,欧美需求顶多减少了三成。订单,只是去到了别的地方。过去三年,海外客商深受时时停工、海运高企的困扰,理所当然就会转向东南亚下单,选择当地当时更稳定的供应链。“这些跑了的订单,要再拿回手里,没有那么容易。”有企业说,最近飞到海外与老客户沟通,是重新建立互信的过程。但信任只是下单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打样、寄样,才能慢慢恢复一点点“试水单”。客户“变心”,还不是企业长远担心的。让他们更着急的是,浙江产品正失去从前引以为傲的价格优势。过去一段时间,人们提到订单转移,总会乐观自信地说:“折合了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效率后,东南亚价格并不合算。”
算单价或许确实如此,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进出口贸易中一个最大的成本要素:“关税”。
新的经济格局下,欧美对东南亚等地进口商品的关税,要比中国进口产品优惠。
有物流公司告诉记者,东南亚单在关税一点上就比中国优惠至少25%。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的被动地位很难改变。
这甚至造成了一部分贸易公司(指的是面向国外客户接单,然后把订单下给浙江工厂的这一批“中间商”),开始转而向东南亚工厂下单。
为什么这件事情必须引起重视?贸易公司手握大批的客户资源,当他们“出走”东南亚,将意味着浙江工厂面临更严重的“无单可接”窘境。
以上,是大多数浙江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都在面临的挑战。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有完善的工业门类、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这是东南亚无法替代的。但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认为,具体到一个产业,不能被面上的总体情况“麻痹”——
“订单转移,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短期内这些订单到了东南亚的工厂里,而是东盟、印尼、日韩等地之间逐渐形成的高中低端搭配产业链。一旦我们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能被取代,那么订单就真的不会再回来了。”
种种困难,是浙江外贸数据“负增长”的归因吗?
实际上,作为开放大省的浙江,其外贸数据十分具有先导性,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2020年海外遭受疫情工厂停摆时,就是浙江的外贸数据率先上扬。如今率先面对数据下降,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站在前面,所以最先感知到了风的到来。
下降绝不能和“不好”画等号。尤其出口数据,需要我们拉长时间线、拓宽分析维度,才能全面、 客观、准确地把握浙江外贸的实际情况。
首先,高基数对同比的影响很大。2020年时,我们曾经历一段全世界“停摆”,唯有中国外贸企业照常生产的时期,当时的外贸增速并不具备参考性,但它一下拉高了增长的基数。
其次,浙江外贸的规模越来越大,占全国份额越来越高,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也随之越来越大。
今年1至2月,浙江出口规模从全国第3上升到第2。从发展规律看,体量越大增速自然会逐渐回落,这是正常的。在全国的位次提升,恰恰意味着浙江“江湖地位还在”。
第三,国际供应链产业链正在深刻调整,外贸新格局加速形成。浙江外贸不仅面对外需的变化,还面对着内外竞争的加剧。
除去东南亚,中西部省市外贸也在快速崛起,转移了部分订单、产能。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中部地区出口同比增长34.0%。
这样的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力成本更低地区转移的现象,再正常不过。
内外都有追兵,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浙江外贸到底应该去向何方?
外贸数据里的亮点,或许能给浙江外贸一些灵感。
首先是要提升附加值,寻找不可替代性。1至2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了10.3%,然而同时,绿色低碳产品: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分别增长了20.4%、84.0%和1.3倍,拉动全省出口增长了1.4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在警醒我们,浙江外贸“性价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可利用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如果继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压缩利润空间一条路,那样,日子会更难过。
赛道需要改变,浙江外贸企业需要找到更有竞争力的、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路线。
第二,转型迫在眉睫。要转的不只是产品定位,还有渠道。疫情以来,跨境电商生意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然而1-2月特别明显——通过海关跨境电商平台出口增长了73.2%。
不单是数据,跨境电商在整个外贸格局里的正越来越重要,1-2月拉动了全省出口增长1.6个百分点。
第三,求新求变,“交朋友”的眼界要更放开。1-2月,东盟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3.6%,超过美国成为浙江省第二大贸易市场。
不止东盟,浙江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均实现了增长。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RCEP实施满一周年,对外贸企业而言,抓住机会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其他成员国生意,大有可为。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深深抓住“地瓜经济”的奥义,这绝不只是政府层面的战略、跨国企业的蓝图,每个中小外贸企业都要开始思考了。
过去,浙江企业抱团出海,是为了实现“销地产(在市场所在地生产)”,如今,寻找境外产业园的企业,更多是为了顺应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
局势在推着我们谋求地瓜式发展,向外延伸出藤蔓。“浙江人经济”,或许藏着外贸企业的未来。
不破不立。我们无法阻挡经济规律下,低端产业向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我们能做的,是十八般武艺齐发,把自己的内功练上来。
拼劳动力、打价格战的时代已经真真实实地过去了。当下,中央明确提出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因此,我们不能、更加不该“谈降色变”,而是要把外贸保稳提质的重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之上。
“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企业越要有信心,不能躺着等这一波挑战过去。”一位正积极与客商对接“广交会见”的外贸企业说。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陆菁认为,前段时间海外展会抢单的成果,正在紧锣密鼓生产中,这些数据都会体现在3月的外贸数据中。
“3月份出口有望回升向好,我们对浙江外贸有信心。”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一级调研员陆海生说。从一个数据,也能看到外贸企业正在恢复的信心。1-2月,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7.5万家,同比增加3.0%。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得给浙江外贸人一点缓冲、升级的时间,也给浙江外贸更多信心。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